作者:車視界科技更新時間:2024-04-18 08:40:00點擊:
有網友疑惑,商業(ye) 領域這種“誤傷(shang) ”友商的行為(wei) 是否擔責?有該如何認定商業(ye) 詆毀?近日,《法製日報》發文進行了專(zhuan) 業(ye) 解讀。
《反不正當競爭(zheng) 法》第十一條明確規定:經營者不得編造、傳(chuan) 播虛假信息或者誤導性信息,損害競爭(zheng) 對手的商業(ye) 信譽、商品聲譽。
在智己和小米的事件中,雙方爭(zheng) 執的核心分界點在於(yu) 標錯參數是有意為(wei) 之還是失誤行為(wei) 。
從(cong) 法律角度看,經營者固然有權利評價(jia) 其他經營者的商品或服務,但必須以客觀真實、公允中立、誠實信用為(wei) 原則,不得侵犯他人的合法權益和擾亂(luan) 正常的競爭(zheng) 秩序。
該事件所涉及的這一關(guan) 鍵參數不僅(jin) 是為(wei) 了標明產(chan) 品材質,更重要的是其背後所表達的產(chan) 品性能、配置和造價(jia) 。
在如此重要的關(guan) 鍵數據上,將競品的參數降級之後與(yu) 自身產(chan) 品做對比,可能會(hui) 對消費者的購車意願造成誤導,如果是有意為(wei) 之,則會(hui) 侵犯到小米汽車的商品聲譽,進而影響到產(chan) 品銷售份額,造成小米公司的損失。
即使行為(wei) 人因過失而非故意傳(chuan) 播虛假信息或者誤導性信息,如果足以導致競爭(zheng) 對手商譽貶損,該行為(wei) 也有規製的必要。
責任編輯:落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