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大宇更新時間:2024-12-19 08:51:38點擊:
最新消息,自主一哥比亞(ya) 迪,和國有大廠上汽,占中國乘用車總銷量的近一半兩(liang) 家主機廠,同時出手投資。
自動駕駛賽道在2024年底,梯隊、陣營、名次在大浪淘沙中愈加清晰——
有人上市尋求資本市場的“熱錢”,有人正麵臨(lin) 著生死難題,也有人在背後默默發力,擴大自己的疆土……
脫胎大疆車載的卓馭科技就是“開疆擴土”梯隊的一員。
也是華為(wei) 在車圈智駕影響力日益擴張的時刻,被寄予“可以一戰”的一員。
比亞(ya) 迪上汽,“帶訂單入股”
前不久,卓馭科技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“卓馭科技”)發生工商信息變動,新增了幾個(ge) 股東(dong) 。
其一是比亞(ya) 迪旗下的深圳比亞(ya) 迪創芯材料有限公司,出資288萬(wan) 元,持股比例3.9%。
另外兩(liang) 個(ge) 分別是蘇州申祺利納綠色股權投資合夥(huo) 企業(ye) (有限合夥(huo) )、嘉興(xing) 雋宇股權投資合夥(huo) 企業(ye) (有限合夥(huo) )。它們(men) 都是上汽集團直接或間接控製的私募股權投資機構,圍繞汽車上下遊產(chan) 業(ye) 鏈出資。
兩(liang) 家出資總共約224萬(wan) 元,持股比例3%左右。
卓馭科技的注冊(ce) 資本也從(cong) 約6798.86萬(wan) 元人民幣增加至約7312.21萬(wan) 元人民幣。
引入比亞(ya) 迪上汽兩(liang) 家新股東(dong) 後,卓馭科技的公開的股權架構如下:
告訴了我們(men) 兩(liang) 個(ge) 重要信息:
首先,大疆車載獨立為(wei) 卓馭科技後,采用了VIE架構,由注冊(ce) 在香港的公司控製,方便日後的IPO。
其次,卓馭科技的融資思路相當一部分和華為(wei) 車BU重疊,那就是引入重要車企戰略投資。
而與(yu) 華為(wei) 車BU獨立而來的引望科技估值千億(yi) 、投資門檻十億(yi) 級不同,現在的卓馭科技對於(yu) 車企來說,是稀缺的自動駕駛優(you) 質投資目標。
既有本身的估值因素,更重要的還是大疆自動駕駛本身的實力,已經被認可驗證。
新增投資方中的上汽,其實是大疆自動駕駛最早的用戶和支持者,大疆方案在五菱一係列A級小車上的落地,是整個(ge) 行業(ye) 高階智駕功能普及的開端。
而比亞(ya) 迪的投資押注,可以結合前不久官方表態來看:
計劃將基礎智能駕駛功能普及至入門級車型(10萬(wan) 級)。
大疆車載這一路
2016年3月,大疆發布了精靈Phantom 4無人機,這是大疆第一次在無人機上成功引入雙目視覺技術,做到了自主跟隨和自主避障。
這款產(chan) 品讓大疆直接進入了機器視覺時代,這也是促使大疆堅定發展智能駕駛的關(guan) 鍵,雙目視覺技術也成為(wei) 了後來卓馭智駕方案的基礎。
2016年,大疆正式成立車載項目團隊,創始管理團隊也幾乎來自於(yu) 大疆無人機項目。
當時還是香港科技大學的助理教授的沈劭劼成為(wei) 大疆車載項目的牽頭、領軍(jun) 人,他同時還是科大-DJI聯合創新實驗室主任,大疆首席機器人專(zhuan) 家。
2021年,大疆車載首次亮相上海國際車展。並且和上汽通用五菱合作了一款概念888电子游戏官网KiWi EV,後續量產(chan) 型號成為(wei) 大疆車載第一槍,在10萬(wan) 級小車上實現了包括自主泊車、高速NOA等高階功能。
2023年大疆自動駕駛業(ye) 務從(cong) 集團獨立,成立的新公司叫卓馭科技。大疆仍然是背後實控方。
作為(wei) 供應商叫“卓馭”,而在內(nei) 部技術體(ti) 係被稱作“成行平台”,有帶“艙內(nei) ”激光雷達的激目方案,也有純視覺的方案。
特點是在極致算力壓榨下高效部署模型的能力,通過一個(ge) 模型打通感知、預測、決(jue) 策和規劃多個(ge) 模塊,讓智能駕駛係統信息傳(chuan) 遞損失更少,性能體(ti) 驗上限更高,與(yu) 此同時,在端到端模型內(nei) 保留感知、預測、決(jue) 策模塊中間的可解釋輸出。
具體(ti) 配置上,可以7V可以10V,前視8M的慣導雙目(兩(liang) 顆攝像頭),另外毫米波雷達、超聲波雷達都可以選裝。
價(jia) 格僅(jin) 相當於(yu) 主流融合感知方案的幾分之一甚至十幾分之一,而且可以近乎實現100%同樣的功能,在正常場景絕大部分的Case下的魯棒性也非常強。
大疆從(cong) 來不追求某一單一傳(chuan) 感器性能的絕對領先,也不是簡單的“反激光雷達”,甚至大疆本身也在研發融合方案,但是係統整體(ti) 的可靠安全性基礎,仍然是大疆的純視覺軟件算法能力.
比如雙目方案底層的高通8650平台,大疆搭載了基於(yu) Transformer預測和決(jue) 策聯合模型。
輸出兩(liang) 個(ge) 東(dong) 西:1)其他車輛預測軌跡;2)本身決(jue) 策的分布。
有兩(liang) 個(ge) 好處:
1)同時左轉的博弈場景,傳(chuan) 統的方法不太好判斷邊上旁車到底是加塞還是臨(lin) 停,有了這個(ge) NN模型預測和決(jue) 策的網絡,可以減少誤刹車的概率。
2)做城區繞行決(jue) 策時,能夠準確輸出繞行的時間。比如路邊的臨(lin) 停車輛,傳(chuan) 統的決(jue) 策係統要知道這是一個(ge) 什麽(me) 場景,以及這是不是一個(ge) 臨(lin) 停車輛才能做一個(ge) 繞行決(jue) 策,但有了NN Decision網絡後,能夠發起繞行,同時增強繞行決(jue) 策的準確率。
類似這樣的技術方案還有很多,大疆將它們(men) 逐漸量產(chan) ,從(cong) 技術角度出發,讓激光雷達回歸“輔助”、“冗餘(yu) ”的定位位,由此實現高階智駕的大規模普及。
即使是帶激光雷達的“激目”方案,其中Lidar的作用也僅(jin) 僅(jin) 是對感知數據補充冗餘(yu) ,對分辨率、探測距離的要求遠低於(yu) 常規融合感知方案,大大降低了量產(chan) 上車的成本門檻。
2024年底,L2+賽道洗牌格局
卓馭科技在2024年底的新進展盡管是融資層麵,但真實反映出了今年L2+賽道競賽的關(guan) 鍵要素。
資方之一的上汽,代表自動駕駛玩家獲得訂單、量產(chan) 上車的能力,是對過去積累的認可。
而另一方比亞(ya) 迪,則是現在高階智駕發展趨勢的體(ti) 現:低成本規模化普及。背後的技術驅動因素則是端到端體(ti) 係。
這兩(liang) 個(ge) 尺度衡量下,今年量產(chan) 智駕賽道出現新的格局。
首先是一批車企率先實現了端到端技術體(ti) 係的量產(chan) 上車,意味著它們(men) 都有有路就能開,點到點全程在線,不依賴高精地圖智駕車型在交付。
包括華為(wei) 旗下的“三界”、小鵬、理想、長安(阿維塔、深藍)、長城(魏)、東(dong) 風(嵐圖)…是目前端到端第一梯隊的玩家。
除去全棧自研的理想、小鵬,第一梯隊背後獲得認可的玩家,分別是東(dong) 風、長安共同選擇的華為(wei) ,長城選擇的元戎啟行。
緊接著在2025年計劃交付端到端智駕的,包括比亞(ya) 迪、一汽、蔚來、大眾(zhong) 、奇瑞、上汽等等。
他們(men) 的方式比較靈活。以比亞(ya) 迪為(wei) 例,按車型定位分別有多種不同方案,比如走量的20萬(wan) 以下級車型,合作大疆,而高端化、個(ge) 性化的騰勢、方程豹,合作Momenta,方程豹產(chan) 品序列中,還拿出一款旗艦豹8搭載華為(wei) 方案試水。最高端的仰望,則是比亞(ya) 迪自研的自留地。
一汽、上汽、奇瑞也類似,旗下高端車型、入門車型分別選擇不同供應商:
上汽智己合作Momenta,同時也引入大疆,甚至還被曝出牽手華為(wei) 。
一汽紅旗國雅車型由商湯絕影提供智駕係統,而入門的天工08,則是大疆的項目。
奇瑞已經量產(chan) 了由文遠知行、博世聯合開發的智駕車型,同時剛剛和商湯絕影達成合作。
至於(yu) 大眾(zhong) 則比較特殊,押注合肥重啟轉型後,不再和一汽上汽綁定,而是自主選擇了地平線高階智駕作為(wei) 端到端的第一張答卷。
從(cong) 這些名字被反複提及,並且和主流車企建立合作關(guan) 係的L2+玩家,可以看出當下的洗牌決(jue) 定因素。
端到端是“上桌”的前提、必備條件,除此之外的門檻還有有訂單有交付,而且在主流車企的產(chan) 品上得到驗證。
大家仍然在燒錢,融資還會(hui) 有更多,隻不過不會(hui) 再單獨出現,大多伴隨著車企的訂單和入股。
至於(yu) 投資的數額、追加的頻率,則代表主機廠對端到端研發、落地硬實力的認可程度。
考慮到智駕下沉普及的市場還很大,所以2025年除了尾部玩家被無情淘汰外,自動駕駛賽道最大的看點,無疑是頭部玩家的端到端軍(jun) 備競賽了。
如果說2024年是智能駕駛開始成為(wei) 核心賣點的一年,那隨著整體(ti) 智駕號召力的提速,背後的智駕供應商也將迎來提速和洗牌。
要麽(me) 成為(wei) 第一梯隊的智駕供應商,要麽(me) 隻能掉隊被收編或出局。
車圈殘酷,華為(wei) 卷起的風暴,正在帶動產(chan) 業(ye) 鏈全方位洗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