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88集团电子游戏官网欢迎您

中國電車衝太猛:本田日產官宣合並取暖

作者:智傑更新時間:2024-12-26 08:54:08點擊:

這不,日產(chan) 和本田被曝合體(ti) 還不到一周,雙方站出來火速官宣了。

按照計劃,明年的一月底之前,日產(chan) 和本田將做出最終的決(jue) 定,三菱也要在此期間決(jue) 定是否加入。

如果合並順利,這兩(liang) 家日係巨頭將宣布退市,預計2026年8月,以一個(ge) 全新的身份再度上市。

他們(men) 喊出的目標是,一年營收3,000,000,000日元,約1億(yi) 4千萬(wan) 元人民幣。另外,雙方也會(hui) 在電動車上兵合一處,共同抵抗中國新能源群雄衝(chong) 擊。

不過,這種抱團取暖共渡難關(guan) 的方式,也不是所有人看好。

日產(chan) 聯盟的前CEO,就表達了鮮明的態度:深表懷疑,沒有意義(yi) 。

日係巨頭正式官宣合並

先前麵對“合並”態度模糊的日產(chan) 和本田,轉頭在車圈丟(diu) 了個(ge) 大雷。

在東(dong) 京,兩(liang) 家巨頭聯合三菱,突然召開了一場聯合發布會(hui) ,宣布日產(chan) 和本田已簽署諒解備忘錄。

按照計劃,雙方將成立控股母公司,並且分別退市,品牌依舊獨立。

明年1月底之前,他們(men) 將對合並做出最終決(jue) 斷,三菱也會(hui) 在這段時間內(nei) ,考慮好是否加入。

關(guan) 於(yu) 整合的細節,雙方列出了7大方麵的協同:

通過車輛平台化實現規模優(you) 勢

通過研發智能整合優(you) 化研發能力和成本協同

優(you) 化生產(chan) 製造係統

通過整合采購智能增強供應鏈競爭(zheng) 優(you) 勢

通過運營效率提升實現成本協同

通過整合銷售、金融智能,實現規模優(you) 勢

在智能化和電氣化方麵,設立人力基金會(hui)

如果合並進展順利,那麽(me) 最終協議會(hui) 在2025年6月簽署,一家新的控股公司,也將在2026年8月成立並上市。

新公司的成立,也宣示著本田和日產(chan) 將整合一處,全力向全球新能源市場進擊。

在這家新公司身上,日產(chan) 和本田種下了期許:

實現年收入30萬(wan) 億(yi) 日元(約合1.4萬(wan) 億(yi) 元人民幣),以及營業(ye) 利潤3萬(wan) 億(yi) 日元。

更直觀的,新公司的銷量成績會(hui) 更加好看,再加上三菱的加入,那麽(me) 三方的全球銷量合計將超過800萬(wan) 輛,僅(jin) 次於(yu) 豐(feng) 田和大眾(zhong) 。

世界第三大汽車集團由此誕生。

按照當前市值,雙方合並的價(jia) 值大約涉及520億(yi) 美元(約3795億(yi) 元)。

這將會(hui) 是自2021年,FCA和PSA並成全球第四大汽車集團Stellantis以來,汽車行業(ye) 內(nei) 最大的一筆交易。

或許也將是日本汽車史上,一個(ge) 曆史性的轉折。

汽車市場的百年變局東(dong) 風之下,新能源力量勢如破竹,撬動燃油車市場步步萎縮。

也許,有日產(chan) 和本田合並在前,新能源合到一處,將成為(wei) 汽車市場的新風向。

合並事件的“前世今生”

本田和日產(chan) ,是日本的第二和第三大汽車製造商。

合並消息傳(chuan) 出之前,本田雖然和通用關(guan) 係密切,但一直是一家獨立的汽車公司。

而日產(chan) ,則是和雷諾以及三菱組成了聯盟,目前日產(chan) 手中還持有三菱24%的股份。

不過,雷諾和日產(chan) 幾年間的“愛恨糾葛”,讓這個(ge) 原本緊密的聯盟逐漸貌合神離,聯盟的進展已經算不上順利。

特別是,如今他們(men) 背後的全球汽車市場,正翻湧著驚天巨變,把日產(chan) 一步步逼到了懸崖邊。

據外媒報道,一位日產(chan) 高管在談話中坦言,管理層需要盡快找到投資者,因為(wei) 日產(chan) 目前的現金,隻能支撐12-14個(ge) 月的時間。

財報當中的各項關(guan) 鍵指標,也正如危急的現金流一般迅速失色:

首先是銷量,1-10月日產(chan) 的全球交付量為(wei) 277.7萬(wan) 輛,和去年同期基本持平,但在中國賣出的55.8萬(wan) 輛,同比大跌了10%,幾個(ge) 月來“大起大落”,非常不穩定。

再看營收,第三季度日產(chan) 營收3億(yi) 日元(約1400萬(wan) 元),同比下降5.1%。

利潤層麵,更加岌岌可危:

營業(ye) 利潤319億(yi) 日元(約14.8億(yi) 元),同比大跌了84.7%,營業(ye) 利潤率跌到隻有1.1%,同比下滑5.5個(ge) 百分點。

淨利潤去年同期還有1907億(yi) 日元(約88.6億(yi) 元),這一季度直接由盈轉虧(kui) ,淨虧(kui) 損了93億(yi) 日元(約4億(yi) 元)。

危急關(guan) 頭,日產(chan) 不得不緊急自救,宣布全球產(chan) 能削減20%,並裁員9000人,高管集體(ti) 降薪50%。

但此時,雷諾又給了日產(chan) 沉重一擊,宣布要出售部分日產(chan) 的股權。

四麵楚歌,日產(chan) 急需一個(ge) 拯救者。

現在看來,出手的就是本田。

但本田的日子也不好過,盡管沒有日產(chan) 危急,業(ye) 績也足夠令其擔憂。

今年1-10月,本田的全球銷量為(wei) 310.9萬(wan) 輛,同比下跌3.26%,連續7個(ge) 月同比下滑,9月和10月的降幅更是增加到兩(liang) 位數。

特別是在中國市場,1-10月,本田的銷量為(wei) 66.3萬(wan) 輛,同比暴跌31%,不但連續9個(ge) 月同比下滑,更是連續4個(ge) 月同比降幅超過40%。

最新一季度的財報顯示,本田的營業(ye) 利潤為(wei) 2579億(yi) 日元(約120億(yi) 元),同比下降14.6%;除稅後利潤為(wei) 1125.2億(yi) 日元(約52億(yi) 元),同比暴跌58.5%。

在同樣的全球競爭(zheng) 壓力麵前,即便是昔日對手,也能握手言和。

所以,早在今年3月份,日產(chan) 和本田就達成了初步合作,宣布共同開發新的軟件,以及電動汽車技術。

到了8月份,合作更進一步,還帶上了三菱,計劃共同研究下一代軟件定義(yi) 車輛(SDV)平台的基礎技術。

也許是合作還不夠緊密,也許是吸取了成立聯盟、卻“與(yu) 雷諾越走越遠”的教訓,雙方最終做出了合並的決(jue) 定,期待這個(ge) 更龐大的個(ge) 體(ti) ,能具備更“能打”的實力。

本田的CEO三部敏宏在發布會(hui) 上直言,“中國汽車製造商和新參與(yu) 者的崛起,極大地改變了汽車行業(ye) 。”

我們(men) 必須在2030年之前建立與(yu) 他們(men) 作戰的能力,否則我們(men) 就會(hui) 被擊敗。

不過,本田並不想做收拾爛攤子的冤大頭,他們(men) 表示,整合並非板上釘釘,日產(chan) 的業(ye) 務好轉是合並的“先決(jue) 條件”。

“這並不是對日產(chan) 的拯救。”

外界怎麽(me) 看待?

最令人好奇的,莫過於(yu) 被卷入這場風波,卻沒有被納入計劃的法國車企雷諾,將如何應對這場變局。

據路透社消息,雷諾坦言,他們(men) 對於(yu) 日產(chan) 和本田的合並,原則上持合作開放的態度,他們(men) 將與(yu) 日產(chan) 汽車討論並考慮所有可能的選擇。

日產(chan) CEO內(nei) 田誠也回應稱,如果能夠產(chan) 生協同效應,日產(chan) 將繼續以“項目的方式”與(yu) 雷諾合作。

至於(yu) 合並是好是壞,能否達到預想中的效果,外界眾(zhong) 說紛紜。

部分人認為(wei) ,合並可以帶來的優(you) 勢頗多。

在日經新聞等媒體(ti) 看來,合並後的新企業(ye) ,在原材料采購、零部件供應等方麵議價(jia) 能力會(hui) 增強,這對於(yu) 降低成本有明顯助益。

如果三家一同合並,就可以集中融合研發力量,各取所長。

比如本田發動機和混合動力技術,日產(chan) 的電動汽車技術,以及三菱四驅及汽車電子控製技術,將會(hui) 得到優(you) 勢互補,增強整體(ti) 的競爭(zheng) 力。

從(cong) 股價(jia) 上看,也能感知到市場情緒,有相當一部分人對合並抱有信心:

本田的股價(jia) 收盤時上漲了3.8%,日產(chan) 上漲1.6%,三菱汽車也上漲了5.3%。

當然,對於(yu) 合並也存在“不看好”的聲音。

“聲音最大”的就是日產(chan) 的前CEO,被稱為(wei) “成本殺手”的卡洛斯·戈恩。

在線上新聞發布會(hui) 中,戈恩對本田和日產(chan) 的合並能否成功“深表懷疑”,甚至直言,日產(chan) 的計劃簡直“沒有意義(yi) ”。

在他看來,合並需要互補性,但這一點在本田和日產(chan) 之間並不存在:

從(cong) 行業(ye) 角度來看,兩(liang) 家公司之間處處存在重複。

另外,中國乘聯會(hui) 秘書(shu) 長崔東(dong) 樹也發表了看法,同樣不看好合並,認為(wei) “意義(yi) 似乎不大”。

他表示,日產(chan) 和本田都同樣麵臨(lin) 新能源技術發展遲緩、市場萎縮的壓力。

他們(men) 更需要的是技術創新和升級,而不是簡單的規模化協同,降低製造成本。

兩(liang) 家公司之間,很難找到協同效應。

你覺得呢?